分类

安卓应用安卓游戏苹果应用攻略资讯

          资讯

          三国最恐怖的三个大将 孙策不死,便无三国,他到底有多“恐怖”

          作者:56手游   来源:www.56.com.cn   日期:2024-05-13 19:01

         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三国最恐怖的三个大将,以及孙策不死,便无三国,他到底有多“恐怖”对应的知识点,文章可能有点长,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,增长自己的知识,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,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,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。

          一、孙策不死,便无三国,他到底有多“恐怖”

          孙策,字伯符,“江东猛虎”孙坚长子,吴大帝孙权兄长。他是孙吴政权的奠基者之一,如果没有孙策,便没有孙权的江东六郡八十一州。还有人说“孙策不死,便无三国”,孙策到底有多“恐怖”?他到底干了什么事情,为什么有人这样认为呢?

          公元191年,孙坚攻打荆州时,被荆州牧刘表的部下黄祖所杀,这时,孙策才17岁,还是一个未成年人。他将父亲孙坚安葬在曲阿之后,又守孝两年,便投奔了袁术。在袁术手下,孙策不被信任,郁郁不得志。他于是多次哀求袁术,袁术才将孙坚旧部归还给孙策,孙策于是带着亡父的三千部下来到江东,开疆辟土。

          孙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,他有一个好伙伴周瑜,还有亡父的部下程普、韩当、黄盖,及自己的班底周泰、蒋钦等人。他经过五六年的东征西讨,击败刘繇、黄祖等人,一统江东。

          孙策在统一江东后,着手北伐,想要逐鹿中原。此时,北方经过十余年的征战,韩馥丢失冀州,刘备多次战败投奔荆州,公孙瓒、吕布败亡,北方只剩下了袁绍和曹操两大强者。

          曹操看到孙策吞并江东,他却与袁绍在官渡等地相持,无力东顾,于是叹息道:“今后恐怕无法遏制孙策的扩张了。”他为了避免树敌过多,只能对孙策实行安抚。曹操让扬州刺史严象举荐孙权为茂才,还将胞弟的女儿许配给孙策的胞弟孙匡,又为儿子曹彰迎娶孙贲的女儿,结成秦晋之好。总之,曹操无所不用其极,都是为了讨好、稳住孙策。

          《三国志》:是时哀绍方强,而策并江东,曹公力未能逞,且欲抚之。乃以弟女配策小弟匡,又为子章取贲女,皆礼辟策弟权、翊,又命扬州刺史严象举权茂才。

          由此可见,孙策在曹操心中的地位有多重,他已经将其放在与袁绍同级别的地位了。孙策在统一江东后,雄心壮志,想要北伐,袭击许昌,迎奉汉献帝,匡扶汉室。他不是随便说说,而是付诸于行动,秘密整顿军队,暗中调兵遣将。

          但是,在他即将北伐,奇袭许昌的时候,他在丹徒山打猎被杀死的吴郡太守许贡的三个门客行刺。孙策及其部下虽然将三个刺客全部击杀,但是他也身受重伤,被救回不久之后身亡,年仅26岁。

          孙策遇刺身亡的消息传到曹操大营,他才松了一口气,感到后方不会被袭击了,能够全力以赴与袁绍对战了。说实话,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发生大战,袁绍几十万大军,而曹操能够抽掉去前线的仅有几万,双方实力相差悬殊。曹操当时是无力同时与袁绍、孙策两线作战的。在官渡之战最关键的时刻,只要孙策出兵偷袭曹操后方许都,曹操大军便会彻底崩溃。

          只是孙策要偷袭许都的谣言传到曹操阵营,曹营之中的将领们便私通袁绍,向袁绍写信,作为袁绍的内应,为自己留一条后路。

          在此紧急关头,曹操大谋士郭嘉却说道:“孙策吞并江东,杀了不少英雄豪杰,手下虽然有不少猛将,但是仇敌也多。最关键的是孙策自以为武功高强,经常独自一人出去,不作防备。像他这样的人,不用太担心。”郭嘉还精准预测孙策必定死于刺客之手。果不其然,孙策在袭击许都前夕,被许贡的三个门客所杀。我们不知道郭嘉是如何得知有人要刺杀孙策的,却不能否认这个结果。

          《三国志》:众闻皆惧,嘉料之曰:“策新并江东,所诛皆英豪雄杰,能得人死力者也。然策轻而无备,虽有百万之众,无异于独行中原也。若刺客伏起,一人之敌耳。以吾观之,必死于匹夫之手。”策临江未济,果为许贡客所杀。

          结语

          孙策在统一江东之后,实力确实“恐怖”,连曹操都感到害怕。他可以集合整个江东的兵力袭击许都,迎奉汉献帝。官渡之战的结局也会改变,袁绍获得最后胜利,曹操战败,退出争霸。孙策挟天子以令诸侯,与袁绍在北方争霸,便没有魏蜀吴三国了。

          可惜的,孙策被三个小小的刺客所杀,要不然,还真的可能是“孙策不死,便无三国”,而是双雄争霸。

          二、三国十大丑将

          NO10司马师

          司马师(208-255年3月23日),字子元,河内温县(今河南温县西)人。三国时期曹魏权臣,官至大将军,西晋奠基人之一。

          NO9庞统

          庞统(179年-214年),字士元,号凤雏,汉时荆州襄阳(治今湖北襄阳)人。三国时刘备手下的重要谋士,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将。

          NO8乐进

          乐进(?-218年),字文谦,阳平卫国(今河南清丰)人。东汉末年曹操部将。以胆识英烈而从曹操,随军多年,南征北讨,战功无数。

          NO7张松

          张松,字子乔,刘璋的部下,益州别驾,为人短小,放荡不治节操,然而很有才干;他认为刘璋暗弱,在他手下不足以发挥自己的才能,经常叹息。

          NO6董卓

          董卓(?-192年5月22日),字仲颖,陇西临洮(今甘肃省岷县)人。东汉末年少帝、献帝时权臣,凉州军阀。

          NO5司马朗

          司马朗(171—217年),字伯达,河内郡温县人,东汉末年政治家,“司马八达”之一。

          NO4曹操

          曹操(155年-220年3月15日),字孟德,一名吉利,小字阿瞒,沛国谯县(今安徽亳州)人,汉族。

          NO3管辂

          管辂(209年-256年),三国时期曹魏术士。字公明,平原(今山东德州平原县)人。

          NO2诸葛瑾

          诸葛瑾(174年-241年),字子瑜,汉族,琅邪阳都(今山东沂南)人。三国时期吴国大臣,诸葛亮之兄,诸葛恪之父。经鲁肃推荐,为东吴效力。

          NO1马腾

          马腾(?-212年),字寿成。扶风茂陵(今陕西兴平)人,东汉末年割据凉州一带的军阀,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代,马超、马休、马铁之父。

          三、恐怖的建安二十四年,三国大批名人为何密集死去

          建安二十四年,公元219年,是汉末三国历史上的分水岭之年。

          这是汉王朝渡过的最后一个完整年份。次年十月,东汉灭亡。

          众多良将名士在这一年去世,拉开了一代英雄集体谢幕的序幕。

          而这一切,并非偶然。

          密集凋零的支柱级将领

          219年正月,汉中战场。夏侯渊战死于定军山。

          夏侯渊追随曹操征战30年,经历恶仗无数,而汉中作战时,夏侯渊却在尚保有比较完整军力的情况下被杀。

          这预示着:“杀将年”的到来。

          到了下半年,一波密集的将领凋零到来了。

          该年秋,于禁、庞德兵败。关羽威震华夏,于禁被俘,庞德被杀。

          然而,很快,刚刚威震华夏的关羽迅速兵败。

          关羽,以及关平等荆州军团主要将领集体遇害,只有廖化通过“假投降+诈死”逃过一劫。

          然而,更离奇的事情到来了。

          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,正值壮年,刚刚还生龙活虎的东吴名将吕蒙(42岁)、孙皎(30出头)、蒋钦(40左右),集体去世。

          因为吕蒙等人的离世过于突然,小说只能以“关公复仇”来解释。

          这些名将,都是当时三方最重要的支柱级人物。

          当时的曹操集团中,夏侯惇坐镇淮南,曹仁坐镇樊城,夏侯渊坐镇关中。

          其中,由于曹操常亲征淮南,夏侯惇事实上只是代为都督,几乎没有单独指挥的机会;曹仁在樊城,位置虽重,但在关羽北伐前,只有数千军。唯有夏侯渊,提兵4万,都督张郃、徐晃等名将,是唯一独当一面,手握重兵的大将。

          关羽、吕蒙就不必说了。

          关羽是刘备军中的首席大将,甚至时人认为刘备军中“名将唯羽”,关羽是唯一名将。

          吕蒙则是都督,孙权本人外唯一统帅级人物。

          而孙权、吕蒙的规划中4位独当一面的支柱级将领(孙皎、蒋钦、潘璋,及吕蒙本人),更是在一个短短的十二月就四去其三。

          除此之外,还有其他一些名人在这一年去世。

          名医张仲景去世、名士杨修被杀、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去世、宛城守将侯音被斩、魏讽谋反被诛,这些不再一一展开。

          然而,这一切,只是拉开了一场英雄集体凋零的序幕。

          集体凋零的序幕

          接下来的几年,三国创业君臣迎来了一场集体谢幕。

          三位君主,除“儿子辈”的孙权外,曹操、刘备,全部凋零。

          顶级武将,曹魏的夏侯惇、曹仁、曹彰,刘备军的张飞、马超、黄忠、刘封,全部凋零。

          主要谋士,刘备军的法正、曹操军的程昱,也都“相约”去世于220年。

          此后,曹丕、曹休、曹真;刘禅、诸葛亮、李严;孙权、陆逊,成为三方的“主演”。

          如果是拍电视剧的话,可能要换掉一半以上的演员了。

          许多朋友第一次读小说时,表示“偶像”走了,读到这里就表示不想看下去了。

          这场集体凋零,以219年开始,并非偶然。

          219年,是汉末三国历史的一场分水岭。

          空前惨烈的连番大战

          219年的大战频率,可谓汉末三国之最。

          年初,汉中之战,曹刘双方名将云集,大打出手。

          年中,关羽北伐,关羽与曹仁、于禁、徐晃等人连番大战,打完一波又一波。

          年末,白衣渡江,东吴对关羽军团赶尽杀绝。

          这三次大战,规模都达(或至少接近)10万。(双方各有4、5万人以上)

          值得注意的是:这里的兵力,或为史书直接明确记载,或为后代史家考证,不是“号称”的兵力!

          一年内三场大战,此起彼伏,从年头打到年尾。

          三国最恐怖的三个大将 孙策不死,便无三国,他到底有多“恐怖”

          而且,这三场大战的惨烈程度,都是极为罕见的。

          汉末三国时期,也有一些规模较大的作战,双方都提大军,但都是相持一段,各自退兵(如几次濡须大战)。

          而这三场大战,交战双方都不玩虚的!

          “无汉中则无蜀矣”,刘备不惜“男子当战,女子当运”也要拿下汉中!

          关羽则在接到孙权可能袭击后方的消息时(徐晃射孙权信到关羽军中),仍铁心围攻襄樊!

          吕蒙更是处心积虑,不但要必拿南郡,还要必擒关羽!

          各方一上来就下死手,志在必得,不是你死就是我活!杀得天昏地暗!

          在这顿天昏地暗中,夏侯渊、庞德、关羽,悉数陨落!

          天灾、人祸、瘟疫

          吕蒙、孙皎、蒋钦,壮年时“突然死亡”,则很可能与瘟疫有关。

          因为,当时的荆州,“是岁大疫”。《三国志.孙权传》)

          汉末以来,瘟疫一直十分猖獗。

          自217年(建安二十二年)开始,瘟疫已经发展到了令人震惊的程度。

          曹植在《会疫疾》中表示:家家有僵尸之痛,室室有号泣之哀···

          “建安七子”中,除孔融被杀、阮瑀早逝外,其余“五子”,全部在建安二十二年去世!曹丕在与吴质的信中提到“当年大疫,亲故多离其灾”。

          “建安七子”、“曹丕亲故”,生活相对优越、卫生条件良好,尚且如此,何况人员高度聚集、卫生条件差的军队、迁徙人口呢?

          偏偏这些年,除了军队作战外,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也非常普遍。

          曹操迁徙淮南人口,结果淮南人大多数渡江去找孙权。

          曹操攻关中、汉中时,又多徙南阳等地人往关中。

          汉中之战失败,曹操又迁汉中及武都氐人北去。

          战乱、迁徙,使瘟疫流行区域扩散,危害极大。

          各类矛盾的“摊牌时刻”

          同时,各类积压矛盾迎来“摊牌时刻”,使许多名人也被卷入、牵连。

          1、曹操与大汉王朝的摊牌时刻。

          曹操称魏公、魏王后,其代汉已接近“摊牌时刻”。

          因此,各类拥汉反曹人士,发起了最后一击。

          许都之变、魏讽袭邺等事件持续发生。

          魏讽之变后,坐死者数千人,甚至连钟繇也受到牵连,险些遇难。

          2、曹丕与曹植的最后摊牌。

          曹操年事已高,在他的继承人之争中,曹丕已经取得优势。

          然而,没有接位,一切仍不安稳。

          杨修就因与曹植日夜同饮,被安上“前后漏泄言教,交关诸侯”的罪名,处决了。

          杨修之死,许多人都说是其恃才狂放。

          事实上,曹操、曹丕父子皆有容人之量,单纯的恃才狂放不至死!

          透支与认命

          219年及其后几年的英雄的集体凋零,本质上是“透支”的结果。

          曹操称魏王后,桓阶劝曹操代汉。夏侯惇表示:应该先平蜀,蜀平则吴平。天下一统,再代汉。(裴注《三国志》引《世语》、《曹瞒传》)

          直到最后时刻,曹操、夏侯惇依然以尽快平蜀定吴为己任。

          然而,曹操的“透支”,使自己陷入险境。

          连续用兵,已经透支了实力。

          因此,在汉中方向,“非智不逮而力不足也,必将内有忧逼”。

          当刘备发起汉中之战时,曹操治军大半年才能入汉中,夏侯渊支撑不住,战死。

          而他对道路难行的汉中用兵,使荆州、豫州等地的百姓苦不堪言。

          宛城侯音叛乱、孙狼起义,无不由此拉开。

          “水淹七军”后,各地“群盗烽起”,几乎动摇了曹操的统治。

          曹操先远赴汉中作战,后又抵达摩陂指挥,来回奔波。

          “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”,然而,老骥年龄毕竟摆在那里,高强度的工作终于使他跨掉。

          刘备也为“透支”付出了代价。

          汉中之战,“男子当战,女子当运”,虽然“透支”,但好歹赢下了汉中。

          然而,当关羽发起襄樊之战后,刘备因已“透支”,长时间无法给予配合、援助,关羽只得“尽调江陵、公安兵”,“透支”牺牲后方安全求取襄樊,结果轰然倒塌!

          到夷陵惨败后,刘备终于倒下了。

          曹操征战一生,刘备屡败屡战,然而,再是“老骥伏枥”,再是“坚韧不拔”,年龄摆在那里,已经经不起折腾了。

          领导的“透支心态”,也影响了身边的兄弟。

          曹操去世后,当初劝阻曹操称帝的夏侯惇“追恨前言,发病卒”。

          关羽遇害后,本就有鞭打下属习惯的张飞心急如焚,变本加厉,结果被下属所害。

          一系列“透支”后,无论是英雄本人,还是国家,都已经不能再承受下去了。

          因此,此后,三国的历史进入了“长期相持”的阶段。

          像219年那样连续的你死我活的决死一搏少了,代之以“安全第一”。

          诸葛亮数次北伐,无不谨慎持重。

          孙权数次北伐,无不“知难而退”。

          除了诸葛亮收复已经被曹操半放弃的武都、阴平外,40多年间,再没有发生219年时“刘备夺汉中,吕蒙夺荆州”这样大范围的领土变更。

          急切一统天下的雄心,被迫妥协于现实。

          219年,是一个分水岭。

          自赤壁之战后,尽管三方彼此有争战,但各自主要发展方向都是“中间地带”。

          曹操平关陇、汉中,刘备取益州,孙权夺交州。

          “中间地带”瓜分完后,各方开始卯足了劲,大打出手。

          然而,就形势而言,各方的力量早已经因为连年作战而“透支”,稳定的三角关系又使这种“透支”面临极大风险。

          就个人而言,曹操集团、刘备集团的创业元勋(其他将领虽加入集团时间不一,但多是在190年左右即开始征战),多为50后、60后,到219年时,已接近60或超过60,身体、经历,都难以支撑连续大规模征战,难免出现失误,也难以经受连续折腾。

          结果,风险总爆发。

          曹操失去汉中,又在襄樊遇到危机,夏侯渊、庞德被杀。

          刘备失去南郡,关羽被杀。

          孙权虽“占了便宜”,却因瘟疫而失去了吕蒙、孙皎、蒋钦三位支柱级将领。

          随即,在“透支”之下,各种内部矛盾、隐患也爆发了。

          在219年及接下来的几年中,英雄们迎来了一场集体谢幕。

          曹操、刘备,在壮心不已的折腾中透支了身体,去世。

          因劝阻曹操称帝而内疚的夏侯惇病卒,因情绪问题而变本加厉鞭打下属的张飞遇刺,因举族被杀而常咳血的马超去世···

          杨修、刘封、曹彰等人,则在内部皇位传承中相继陨落。

          瘟疫、民变、内斗争斗,各方都已实在无力像219年这样干下去了!

          三国鼎立,由此稳定了下来。

          相关文章

          推荐应用

          猜您喜欢

          网友评论

          我要跟帖
          取消
          所有评论 共 0